一、腫瘤急症
(一) 上腔靜脈症候群
- 腫塊壓迫或侵犯上腔靜脈(superior vena cava)造成所謂的上腔靜脈症候群(SVC syndrome),干擾由頭部及上胸部的靜脈血回流到心臟,而造成上腔靜脈症候群。並引起相關急性或亞急性臨床症候群。
- 機轉:上腔靜脈位於中縱隔右緣,管壁薄,壓力低,很容易受到周遭為若干相對較硬的組織如胸骨、氣管、肺動脈、右主支氣管及淋巴結壓迫、牽拉,因此容易發生阻塞。
- 好發於肺癌,乳腺癌、和胃腸道腫瘤,或轉移性癌症等。診斷:超音波、T99 核醫X 光、CT、MRI、靜脈攝影、縱膈腔鏡、痰細胞學、針抽吸、淋巴切片。
- 臨床表徵:呼吸困難、臉、頸、上胸部水腫和淤血、胸壁和頸曲張以及結膜水腫,周邊血管擴張充血。 嚴重者伴有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如頭痛、視力模糊或意識障礙。
- 一般治療:臥床休息、頭抬高,給予氧氣,考慮給予類固醇及利尿劑、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
(二) 腫瘤崩解症候群(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
- 定義:指巨大且分裂快速的腫瘤細胞在經過積極治療後所導致的多種代謝性異常的症候群。通常是在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後。
- 機轉:化學治療所造成細胞毒性導致細胞膜被破壞,細胞內的物質跑入血液中,癌細胞所含的物質又比正常細胞還得高,故在接受治療後,通常有磷離子升高、代謝異常現象。通常在治療後24-48小時,且持續5-7 天。常見癌症:血液惡性腫瘤,因分裂快。固態腫瘤較少發生。
- 臨床表徵:高尿酸血症、高磷酸血症、高鉀血症、低鈣血症。
- 診斷:如果腫瘤是屬於生長分裂快速者,在接受化療時,就必須考量到。
- 處理:建立病人腎功能指數、水化作用、allopurinaol、鹼化治療、利尿劑使用、維持水分平衡、監測血中電解質、急性高血鉀症、高血磷症
(三) 脊髓壓迫(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CC)
- 惡性腫瘤轉移到神經系統以腦部居多,次以脊髓,有45-80%病人無法行走。
- 診斷:脊髓攝影室為最好的方式
- 治療:高劑量類固醇、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外科治療。
(一) 高血鈣
- 常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及乳癌、淋巴瘤、白血病的病患,其次則是非小細胞型肺癌,偶可在大腸癌、攝護腺癌及小細胞肺癌的病患發生。
- 臨床症候神經肌肉系統 : 疲倦、嗜睡、虛弱肌腱反射下降,意識不清,憂鬱,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神經傳導障礙導至肌肉無力。心臟血管系統 : 高血壓,心律不整。腸胃方面 : 便祕,消化性潰瘍,胰臟炎,噁心,嘔吐。腎臟泌尿系統 : 多尿,腎結石或鈣化。其它 : 貧血,發燒等。其臨床症狀常與血鈣之高低程度有關,如超過15mg/dl 則為急症, 隨時有致死可能,必須馬上加以處理。
- 治療:
(1) 以生理食鹽水補充水分及或與Lasix共用產生滲透利尿作用 : 一般在前24小時給予3至6公升生理食鹽水(視病人心肺功能及脫水狀況而定)合併使用Lasix,應特別注意副作用如,低血鉀,低血鎂及低血磷之發生,thiazide應避免使用。
(2) 類 固 醇 (Glucocorticoids) :
(3) 抑鈣素(Calcitonin,CT) : 投與CT後數分鐘即可產生作用,最大作用約在投藥後6小時,(平均可降血鈣2 mg/dl)維持約24至36小時效果即漸減,一般CT之降血鈣之效果 只能維持數天(tachyphylaxis) ,副作用為輕度噁心,腹痛及臉部潮紅,但大多為暫時性,偶而出現過敏反應。
(4) Bisphosphonate(BP) (雙磷酸鹽類): pyrophosphate之類似物,常用藥物為alendronate(如Fosamax)、zoledronate 5mg (如Aclasta 5mg/100mL solution for infusion)與骨骼有很強之結合能力,特別是在骨骼代謝速率高之部位(例如癌症之骨骼轉移處),Pamidronate(Aredia)使血磷下降及不會引起骨礦物化之障礙,並且作用較快,維持較久,,單次靜注90mg則有90--100%血鈣正常,一般一次靜注後效果可維持數週至數月之久。
(5) Dialysis : 透析療法用於高血鈣併腎衰竭之患者。
(6) 臥床不動容易使骨骼溶蝕作用增加,導致高血鈣症,因此儘可能防止臥床,NSAID因抑制PGE2,對某些乳癌及腎癌所致之高血鈣症或有幫助。
二、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及嘔吐
(一) 定義 :
- 急性噁心及嘔吐通常發生於化學治療後24小時內,在24小時後發生者謂之延遲性反應,有些患者在化學治療前數小時甚至數天便開始產生噁心及嘔吐,謂之預期性反應(Anticipatory response)。
- 除化學治療外,其他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的原因 : 放射治療、放射治療致敏劑、感染、便秘、腸道阻塞、電解質失衡、代謝異常、癌症轉移(腦、肝、骨骼)、惡體質症候群( Cachexia syndrome )、其餘致吐劑 ( opioids , antibiotics, antifungals )
- 高致吐性(High)藥物:Cisplatin ≧ 50 mg/㎡、Mechlortamine、Streptozocin、Carmustine > 250 mg/㎡、Cyclophosphamide > 1500 mg/㎡、Dacarbazine
(二) 止吐劑 :
- 血清張力素拮抗劑( serotonin antagonist ) 和類固醇的使用通常每日一次,對於延遲性嘔吐類固醇的使用可增加至每日二次。
三、低嗜中性球病人合併發燒(Febrile Neutropenia/ Neutropenia fever)
(三) 定義
- 發燒:j口溫大於或等於,或k口溫大於或等於且持續至少1小時
- 低嗜中性球(Neutropenia):嗜中性球 <500/mm3 或嗜中性球<1000/mm3 且預期會少於500/mm3。
(四) 抗病毒藥物的使用
- 如果沒有病毒感染的證據,不必使用抗病毒藥物的。
- 若有HSV(單純皰疹病毒)的感染,使用acyclovir(抗濾過性病毒藥)可以加速病灶癒合。
- 口服的valacyclovir和 famciclovir比 acyclovir吸收好
- 若證實受到某些呼吸道病毒感染,應儘速使用合適藥物(如ribavirin 對RSV(呼吸道融合病毒),Zanamivir, Oseltamivir, rimantadine或 amantadine 對influenza virus)
(五) 生長激素的使用
- 全名是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白血球生長激素),是一種能夠刺激骨髓性細胞(myeloid cells)生長的細胞激素
- G-CSF(Filgrastim )或GM-CSF可以縮短neutropenia的時間,但是無法減少發燒時間、抗生素使用、花費和死亡率。因此對於沒有併發症的febrile neutropenia並不建議常規使用血液生長激素。
- 在些預期病情會惡化的情形下,是可以使用血液生長激素的,例如肺炎、低血壓、嚴重蜂窩性組織
- 副作用:骨頭酸痛、肌肉酸痛、頭痛、疲倦、噁心、嘔吐、發燒、失眠、皮膚紅疹、蕁麻疹、乾癬、咳嗽、呼吸喘、肺部浸潤增加、冠狀動脈症候群、急性動脈栓塞、心律不整、休克、瀰漫性的血管栓塞、腎功能變差、排尿量下降等副作用。
- 經皮下或靜脈注射給予(需冷藏2-8°C,
(六)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 TMP-SMZ(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尤其是中性球低下時間超過2週的人。最顯著的效果為預防Pneumocystis carinii感染。
- Quinolones:口服的quinolones常常被使用於neutropenia的病人,做為預防感染使用。它對格蘭氏陰性細菌的預防效果比較好,而對格蘭氏陽性或黴菌感染預防效果不佳。因此有人建議加上penicillin或rifampin。預防性使用quinolone的最大問題仍是抗藥性菌株的出現。
- 抗黴菌藥物:建議使用fluconazole 400mg/day。